走近《儒林外史》了解人物与结构——“丽娃中文讲堂”华曜首讲
如何接近一本名著呢?
2024年3月22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军在我校报告厅为初三年级同学们开设题为《人物与结构:怎样阅读<儒林外史>》的名著阅读专题讲座,解答同学们的困惑。
《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为什么要去读《儒林外史》?怎样去阅读《儒林外史》?带着这些疑问,同学们认真聆听着刘教授的讲座。
“儒林”指读书人,“外史”指正史之外的野史、笔记、传闻等。《儒林外史》则是一部以读书人为主要人物的历史。“如果你去过南京的科举博物馆,你会对书中的情节有更深入的了解。”刘教授道。如今的我们无法再体会到周进、范进数次落榜后失意落魄的心理,然而,阅读《儒林外史》却让我们有机会完整了解明清时期无数士人读书、备考、选拔、做官等全过程,对当时的科举考试制度有更深的认识。
《儒林外史》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这本小说描写的人物很多,叙述的故事也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物从头写到尾,没有一根贯穿到底的主线,使其阅读难度大了很多。那么,怎样理清《儒林外史》的结构呢?不同于《水浒传》的聚散式结构、《三国演义》的板块式结构、《西游记》的串珠式结构、《红楼梦》的网状式结构,《儒林外史》是列传式结构。同学们在刘教授的梳理中发现,全书除第五十六回外,其余各回都可以归入相应的人物列传之中。刘教授告诉大家,该书师法《史记》的《儒林列传》,可以视为由众多儒林人物的单传、合传组合而成。
品味一本书,须有好方法。刘教授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儒林外史》的结构方式:“递入”与“互见”。以第2到20及第37回为例,帮助同学们发现由前一个人物引出后一个人物的隐藏线索,消除了同学们对于人物出现数回后,不知所踪的困惑。刘教授指出,贯穿整本小说的隐藏线索是读书人的精神——对功名利禄的基本立场,这也蕴含着整本书的思想情感。
讲座结束时,刘教授鼓励同学们尝试开展探究性课题研究,查找史书、地方志,探寻其中人物的原型,对书本有更深入的了解。他希望大家不只是为了中考而读,更是为心中的文学情怀,让古代文学焕发光彩。
品味一本书,须有好方法。大家在这次讲座中受益匪浅。不少同学也成了刘教授的“粉丝”,纷纷请刘教授在自己的书上签名留念。
华曜嘉定初级中学一直致力于整本书阅读的探索。我校初三同学撰写的《儒林外史》读后感还发表在今年3月《新读写》杂志上。
“丽娃中文讲堂”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品牌项目,面向初高中学生开设。本次讲座针对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推荐书目进行讲解,与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实际需求非常贴切。
撰稿:初三(1)班 龚许一
编辑:王 欣
摄影:金晓彤
审核:仇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