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燕婷为我校预备、初一年级的学生带来了一场以《古典诗词的鉴赏与创作》为题的专题讲座,同学们收获颇丰。
品鉴诗歌有“五法”:抓住诗题,知人论世,掌握典故,把握意象,关注尾句。
诗歌标题富含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创作的缘由、作者的情感、诗歌的类型、作品的主旨等。徐教授以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为例,谈如何从诗题入手理解诗歌。徐教授绘声绘色、娓娓道来,讲述了同样有着爱国情怀、一心报效国家的两位好友之间的交往轶事。在徐教授的引导下,我们还从三首词作中惊喜地发现,三首词的韵脚所用字一模一样。原来这就是诗词赠答唱和的“次韵(步韵)”!
对于某些诗人的作品风格,我们难免有刻板印象。比如,给南宋诗人陆游贴上“爱国诗人”的标签。但当教授讲解到“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我们猛然看到了一个痴情不悔的陆务观。宋代周密《齐东野语(卷一)》记载了陆游和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而陈鹄《耆旧续闻(卷十)》和《宋人轶事汇编》引《香东漫笔》中记录的陆游与唐婉创作的两首《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之语,“世情薄,人情恶”之答,更是印证了这段伤痛的情感往事。“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典故与意象,是时代之间的桥梁,亦是为诗词增添文学色彩的关键钥匙。教授例举清朝词人纳兰性德《浣溪沙》一词。词中引用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泼茶”的典故,表现自己与夫人的恩爱日常,更深刻地表达自己对妻子卢氏的怀念。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而今看来弥足珍贵,感慨无限。
草木、动物、气象、地理……种种物象皆可入诗。当物象寄托着特定的情感,代表特定的含义时,便成为意象。意象的有机组合,又构成了意境。灞桥折柳,送别之意;芳草萋萋,羁旅愁思。当徐教授诵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引起全场同学合诵《诗经》,让大家都沉浸于诗性的美好世界之中。
诗歌的尾句常常卒章显志。诗人多在此处升华主题,或明显或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文天祥《过零丁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陶渊明的田园诗,受玄言诗影响,尾句中更常常涌动着哲思。
有人说,当代的人们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在格律诗词上难以超越古人,因为格律诗词有一个极大的创作限制——对照平仄音律进行填词。而当代的我们创作的诗词,有很大一部分是所谓“打油诗”,只在末尾压个韵。徐教授对于喜爱诗词创作的同学提出建议,建议大家拾起填词作诗之乐,恪守格律,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讲究意境,勤于雕琢,挥毫写出自己的创新。她还为诗词创作的初学者推荐了通俗易懂的参考书,如王力《汉语诗律学》、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王力《诗词格律》。
古人在一个极其严苛的规则下创作,却留下了需要深思才能领悟到的意境,经久不衰。在教授的讲解之后,相信我们也将于古典与现代的交汇处,带着对古代智慧的崇敬与新时代的灵感,继续在文学的大陆上探索。也许,超越就藏在每一次用心的创作与传承之中。
“丽娃中文讲堂”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品牌项目,面向初高中学生开设。本次在我校举办的《古典诗词的鉴赏与创作》专题讲座,吸引了学校众多古诗文爱好者的踊跃参与。大家都沉浸其中,收获满满,受益匪浅。每一位参与者都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无限魅力和深厚底蕴。
撰稿:初一(5)班 盛雪晴
编辑:王 欣
摄影:金晓彤
审核:仇思源
版权 © 2024 上海民办华曜嘉定初级中学
- 沪ICP备110419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