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重庆在长江上游,上海在长江下游,一个雾都,一个魔都,两座城市有很深的缘分。

近日,重庆巴蜀中学和上海民办华曜嘉定初级中学缔结一份“巴蜀华曜语文缘”,播种了一棵“跟岗共研友谊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共同学习。

 

 

0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周一上午,巴蜀中学校长会成员、巴蜀中学桂花园学校校长李准老师率队6位初中语文骨干教师来到嘉定华曜。李准校长介绍了巴蜀中学的相关情况,笑称他们学校是“8D魔幻,交叉建构”,恰如山城重庆,也表达了新建校区要重塑初中的愿望。

华曜嘉定校领导和部分语文教师对巴蜀中学的老师表示热烈欢迎。瞿平校长致辞并做办学经验分享。瞿校长毫无保留地介绍了华曜的办学历程和课程建设,阐述了“为创造力而教,为幸福力而育”的办学宗旨,解读了“卓然独立,越而胜己”的校训内涵,也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初中学校面临的挑战和机会。

巴蜀中学课程教学管理处副主任、正高级教师杨宇鹏老师代表巴蜀中学向华曜嘉定初中赠送纪念品,以此表达对两校友谊延绵不绝的希冀。

随后,我校工会主席王兵老师,带领客人们参加校园,详细介绍了校园环境和每一处的功能,感受轻松活泼的校园气氛。

下午赵华副校长和学生中心浦静文主任分别从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方面与巴蜀中学的老师们做了分享与交流。

 

02“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非常荣幸的是,这次活动邀请到了上海师范大学的郑桂华教授,为两校老师完整地进行了一个单元5课时的教学示范。郑教授把小小的“排比”作为切口,循序渐进,也环环相扣地进行语言实践和思维训练,展示了语文教学的高度、深度,以及基于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习进阶的可操作性。

关于郑教授的课,瞿平校长表示很激动,发现郑教授在语文上的探索,已经走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高度,让她也心痒起来,想要亲自带一个班,探索旨在学生思维构建的语文课堂。

除了上课,郑教授还开设了一个下午的专题讲座,对语文“个体语言的建构”的学科核心任务从理论到实践,从观点到课例,面对面地和两所学校的老师进行了互动:附身探讨,毫无架子,乐于倾听,亲切温和。

结业仪式上,在和瞿校、仇书记等校领导合影交流后,张苗老师分享了郑桂华教授“人物小传”的课堂案例,大家再次感受到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连续五天的跟岗过程中,巴蜀中学六位老师还观摩了华曜一线语文教师的家常课,有张苗老师的《三顾茅庐》,李安生老师的《故宫博物院》,还有吴宏皓老师《写好点题句》作文讲评课。此外,还观摩了华曜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03“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教研期间,两校老师分享交流,充分展示了沪渝两地的教育教学生态。

我校教研组长分享了语文组建设经验和学科四年规划,介绍了我校两轮民办学科基地的建设成果,展示了我校整本书阅读教学特色,分享了市、区、校各层面的单元设计、作业设计资源。

巴蜀中学的老师们也多次做了分享。其构思之深,考虑之全,实践之丰,姿态之低,都让人钦佩。真是我们“投之以木桃”,他们“报之以琼瑶”。

重庆中考近些年在探索情景化写作。重庆巴蜀的正高级教师杨宇鹏分享了作文教学方面的探索,注重活动性指导和过程性写作指导,提炼出情境写作四要素。

朱佳、李娅和高纯老师则从日常教学、名著教学、命题设计等方面做了分享。

李准校长说,这次上海之行最大的感慨是沪渝两地两校和教研生态和组织管理方式的不同,碰撞出新的火花。

张宇老师表示,这次跟岗是带着学习语文教学改革经验的心愿而来,满载收获而归。此行体验前沿理念,认清课改方向,唤醒大胆尝试的热情和冲动,有了要把“课堂”变“学堂”的信心和决心。

真是同心之言,其味如兰。

此次巴蜀华曜结语文之缘,他年重庆上海再开友谊之花。

 

撰稿:吴宏皓

编辑:罗清瑾

摄影:金晓彤

审稿: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