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拒绝霸凌

 

上周,初二(1)班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教育课”。以热门桌游“剧本杀”为载体,通过模拟不同角色的经历和决策,将法律知识与心理干预模型融入游戏过程,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如何识别和应对校园欺凌。师生共同探索校园欺凌的应对之策,为构建和谐校园注入法治新动能。

沉浸式剧本杀

揭开校园欺凌的“隐形面具”

了解校园霸凌

 

活动以原创剧本《抵御雪崩的背景墙》拉开帷幕。六组学生分别化身“同班同学”“社团成员”等角色,通过线索推理还原“小童被欺凌”事件全貌。

剧本中,“小童”因转学和独特的个性遭到嫉妒,遭遇了“传谣孤立”。同学们在背后恶意传播关于他的谣言,导致其他同学逐渐疏远他。不仅如此,他还遭遇了“肢体冲突”:在放学后的小巷里,几名同学对他进行了推搡和殴打。此外,“网络诋毁”如影随形,攻击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侮辱性言论。

这些具体的欺凌行为被逐一揭幕后,白板上“语言欺凌”“关系欺凌”等特征关键词逐渐成型,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欺凌的多样性与危害性。

“原来一句玩笑、一次无视都可能成为‘雪崩的雪花’。”参与学生在课后感慨。

班主任辛老师适时引入最高人民法院的两位法官的视频解读,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校应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等条款,让学生认识到“旁观沉默”的法律与道德责任。

法官在视频中提到,某些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沉默实际上助长了欺凌行为的发生,而新的法律条款要求学校和社会共同防止和干预欺凌事件。

此外,辛老师还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案例,进一步阐明沉默带来的潜在影响。学生们意识到,小小的忽视或默许最终可能酿成大错。

责任量化与法治赋能

从“旁观者”到“守护者”

活动创新引入“责任感评估”与“5D干预法”双维度实践。学生通过“责任卡”(如“我有责任阻止欺凌”)自我评分,并以“行动卡”设计具体干预策略:有人写下“直接劝阻霸凌者”,有人提议“用手机录音留证”,更有人结合法律条款提出“告知老师并报警”。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保护我们的铠甲。”在辛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学校应及时处理欺凌报告”等内容转化为行动指南。数据显示,活动后学生“主动干预意愿”有显著提升,法治意识显著增强。

数据支撑与情感共鸣

筑牢反欺凌心理防线

活动尾声,辛老师呈现权威调研数据: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公布在144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有2.43亿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占学生群体的32.5%,而30%的学生选择沉默,而积极干预可终止57%的欺凌事件。

配合“小童心理测评报告”中“抑郁自杀倾向”的震撼内容,学生深刻意识到“沉默纵容”的严重后果。“我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改变被欺凌者的人生。”

最后,辛老师总结时强调,法治教育与心理干预的双向护航,正是帮助学生从“被动旁观”走向“主动守护”的关键。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积极思考如何将反欺凌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为创建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法为盾,以心为基。这场主题班会通过剧本杀的沉浸体验、法律知识的精准嵌入、心理干预的科学引导,让反欺凌教育不再停留于口号,而是成为学生可感知、可操作、可践行的行动指南。正如黑板上“抵御雪崩的背景墙”逐渐被行动卡填满,法治之光正照亮校园每个角落,守护青春茁壮成长。

撰稿:辛 昌 

编辑:罗清瑾

摄影:金晓彤

审稿: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