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资源库在课堂中的使用—- 上海市民办中小学青年优秀教师团队发展计划

2022年9月22日上午,上海市民办中小学青年优秀教师团队发展计划展示活动在我校电视台进行。我校英语组就在研究课题—“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线上线下融合式初中英语阅读资源库建设实践”进行交流展示,主题为“阅读资源库在课堂中的使用”。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和翻译系党支部书记、外语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建强教授、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毕笑楠老师、徐汇区教研员潘霖滋老师、华师大教育集团代表汪琦老师,以及嘉定区英语学科中心组成员。 

 

 

活动的开始由学校仇思源副校长致辞,对出席活动嘉宾的欢迎和感谢,随后就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谈到本次课题“线上线下融合式”研究的意义,并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独到的见解:真——真实的情感,善——善良的品格,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仇校长引经据典、博古通今,肯定了当前背景下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为本次课题展示活动拉开序幕。

 

 

 

 

 

Part 1   课堂教学

阅读资源库的建设是以话题为依托,按照年级的梯度变化设计螺旋式上升的阅读难度。高裕子老师和郑琳老师就同一话题—“recreation and entertainment”分别进行了七年级和九年级的阅读教学。

 

 

高老师的课是课前激活阅读材料的教学呈现。在学习课文Preparing for Ben’s Birthday Party之前,通过生动有趣的卡通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话题,再通过一封和视频内容相关的生日派对邀请信引入本课,激活学生关于生日的相关知识、打开学生的思路,为后续文本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老师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提取四要素:why, when, where, what,引领学生品味对话文本的语义和功能,并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主题的升华:朋友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做一个好朋友?引导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从英语语言学习延伸到实际生活的思考。

 

 

郑老师的课是读后拓展阅读素材的课堂呈现,在学习了France is Calling阅读文本后,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从“饮食“的角度和切入点加深了原单元话题的深度和广度,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更加丰富了对生活的体会,是对教材学习的有效补充。郑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三轮阅读:了解challah这种面包的制作过程、捕捉作者态度的转变、分析作者态度转变的意义,循循善诱,于细节处育人、传递价值观:Life is a marathon, not a race.提醒学生学会体会生活、感悟生活。   

两堂课后,高裕子老师和郑琳老师进行说课。

 

 

 

Part 2 微论坛

 

 

课题组成员王琼老师、万虹序老师、程珮珮老师、丁凌云老师和王爱红老师以采访问答的形式,就本课题的关键问题进行交流:1. 为什么要创建资源库? 2. 创建完之后,如何筛选资源库中的内容? 3. 如何进行难度和思维目标的确定? 4. 阅读资源库在日常教学中如何使用和落实?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交流,本课题建立的初衷、推进的方向、落实的形式和指向的意义更加清晰明了。

 

 

 

 

Part 3 专家点评

 

 

徐汇区教研员潘霖滋老师肯定了本课题的价值,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基于新课标、以主题作为引领的做法同时具备科学性和严谨性,对教研组团队围绕课题,以课前、课中、课后为落脚点建立阅读资源库、形成闭环工作表示认可。同时潘老师对两节展示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十分有见地的建议。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毕笑楠老师也对两节展示课作出了精彩点评,表示本课题以语篇承载话题意义,在阅读中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微技能,在文本中传递育人价值,是追求“真、善、美”的用心实践。同时,毕老师鼓励课题组在接下来继续探索,勇于突破,继续对资源库的完善。

 

 

 

 

 

Part 4 活动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全建强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全教授自2021年寒假话题确立之初就跟进并关注我们的课题,对课题的始末初衷都十分了解。全教授对两堂展示课作出了详细深入、高屋建瓴的点评,令在座老师醍醐灌顶、如沐春风。同时,全教授表示,本课题有助于教师在挑战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实现了从立足单元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到跨单元整合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跨越,便于同主题阅读在不同学段、不同学情进行难度的灵活匹配。最后,全教授结合本次展示课的实例,总结了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read the lines, read between the lines, read beyond the lines

 

 

 

本次课题展示活动已落下帷幕,但我们的课题研究还在路上,我们会继续勤恳耕耘、勇于探索,致力于在教学中埋下核心素养之果,在学习中品尝核心素养之味,在思考中感悟核心素养之美。

 

 

 

                                                                                          撰稿人:王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