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环与全球变化——滨海湿地碳汇价值
10月13日午后,学校报告厅内,预备年级的同学们正齐聚一堂,共享着一场科学盛宴——由华东师范大学王东启教授为大家开展的“碳循环与全球变化——滨海湿地碳汇价值”讲座。
滨海湿地碳汇作用
碳是如何循环的?滨海湿地分布在哪?碳汇价值是什么?而全球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和对这一热点话题的浓厚兴趣,同学们认真聆听着王教授的讲座,跟随王教授一起逐步揭开“碳”的神秘面纱。
通过王教授形象生动的讲解,我们意识到全球变暖是因为碳排放量过大形成“温室效应”;我们被碳所包围,也被碳所制造,我们就是碳基生物!我们和碳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而,务必要正确处理好与碳之间的关系。
通过王教授的讲座,我们了解到自1950年,碳排放量就瞬间升至高点,后40年一直居于高点。若是全球人类共同努力,大约在2060年会达到碳中和,碳排放量减少,全球气温也会逐渐降低。王教授又解释,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目标,就是希望人类通过共同努力,减少碳的工业排放量,加大碳的生态系统吸收量,以达到中和效果,减少灾害发生。
科学家又有了新的想法:碳存储。王教授告诉我们,在中国北边和沿海地区较多的是盐沼和湿地,而南边较多的是红树林。这些天然和人工的地区,土壤中碳含量极高,有较强的储碳和固碳能力。王教授还展示了他们团队一起去全国各地的沼泽、滨海、沙漠等地,培植植物用来固碳的图片。对土壤等进行采样,检测其中的碳含量,从而研究那些植被及土壤存储碳的能力。这项研究工作真是一种辛苦、美丽又不乏惊险的历程。
活动接近尾声,王教授鼓励我们作为初中生要多参与科创活动,开展探究性课题,拓宽自己的视野。希望靠全球人类的不懈努力,碳排放能大大减少,碳中和早日实现。倡导大家要尽量绿色出行节能减排,从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大家园!
撰稿:预备(3)班 杜欣怡
摄影:金晓彤
审稿:仇思源